攝影照片中物體的變形,抽象化演變與隱形在人視覺的直觀感受中是不存在的,攝影者只能通過對生活的理解和心靈的構思,用創(chuàng)意和造型的手法來體現自己的攝影作品。但在攝影的造型過程中,攝影者可以利用攝影的獨特造型手段控制和調整照片中物體在畫面中的視覺表現形式和力度,在攝影畫面中達到對形狀的變化,抽象與隱形的處理。
在攝影的表現形式中,分為具體形式與抽象形式。具體是指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存在的人們可視與可讀的形狀,而抽象的范圍包括具象形式的抽象化處理和人們可視不可讀及不可視亦不可讀的形狀,即具象物質的畫面抽象化處理。在現代攝影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抽象形式的運用多采用界涵和寓意的聯想,以及更強的藝術形式美感。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這道出了藝術作品的似與不似之美。
變形的另一種功能是指對形狀的還原,形狀的還原是指攝影畫面用二度空間和平面去表現立體的三度空間時,體現給人的不同于真實時空的感覺,影像使真實的時空在科學透視法的作用下出現壓縮,擴張,變異和人為選擇的轉化。自然的真實,科學透視法的真實和人眼視覺的真實與影像都是有差異的。變形對物體形狀來說,可以是形狀的丑化,也可以是形狀的美化,對于攝影作品無所謂美與丑,通過藝術的加工與創(chuàng)作,成為有感染力的攝影作品都是美的,如通過超廣角曝光形成的人物形象的重疊錯位,用超廣角和魚眼鏡頭拍攝的變形建筑物與環(huán)境等。
攝影對包羅萬象的自然世界不是單純的記錄與模仿,自然界形狀的表現形式總是把人的感情與想象聯系在一起,正如人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人的思維與心靈的感受。優(yōu)秀的攝影家能看到“形”中所蘊含的深刻的象征意義和神奇的韻味,發(fā)現和感受到其抽象的韻味,發(fā)現和感受到其抽象的視覺美點。有時攝影家會在“有形”與“無形”,“形象”與“心象”中去揭示人的想象空間,用“細節(jié)”和出奇的表現形式去加強作品的感染力。隱形的或稱隱沒的畫面形狀的表現形式是指畫面中影像的主要外形輪廓藏與畫面之中,失去形體感,而僅保留其形狀的局部形象,并且以夸張的形式強調其特征。
想象的內容主要來自生活,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設計場景、美化畫面、豐富畫面語言。發(fā)揮想象力在攝影過程中甚為重要,它使攝影者能準確地選擇藝術形象。想象力來自攝影者的生活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它可以引導攝影者去設計并選擇環(huán)境、角度,以確保作品合乎想象中的畫面。有想象的作用還在于通過作品增強畫面表現的藝術性,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觀眾并使之產生共鳴。邏輯思維是由個別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個別。如人們看到天上飛的許多天鵝都是白的,因而得出了“凡是天鵝都是白的”的結論,但后來人們再澳洲發(fā)現了黑天鵝。這里明顯的看出了“個別到一般”的弱點。但是再攝影創(chuàng)作中我們完全可以做出許多天馬行空的作品,不用遵循傳統(tǒng)的由個別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個別的說法。邏輯思維即抽象思維,這點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是不可缺少的的東西,它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而抽取其共同的本質,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形象與心象。邏輯思維只講究事物間的共性,而不講究事物間個性的差異,因而是一種求同性思維。這是一種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的思維過程。
形象思維較充分地發(fā)揮了人的想象力,這在藝術創(chuàng)新中尤為明顯,例如早期的《西游記》、《封神榜》中許多神話人物和故事的創(chuàng)新,它運用的是想象、聯想、幻想、類比等思維方法,自由地在腦海中傲游,變化無窮,而不必計較現實生活是否存在。對創(chuàng)作來說,想象力具有重要意義,愛因斯坦所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創(chuàng)意攝影而言想象性就更加明顯了。